close

聯合國《世界人口狀況報告》預測2050年地球將有91.5億人口,大量的肉類消耗將帶來更嚴重的環境浩劫和資源問題,許多人遂呼籲吃素救地球!但是素食到底健不健康?會不會吃了頭暈沒力氣?其實吃素是一門學問,台灣素食營養學會表示,只要有正確觀念並均衡攝取各類營養素,吃素不但健康,也能氣色紅潤、身強體壯!

3230696_1  

奧研究:吃素不健康 營養師提4反駁

奧地利一項研究顯示,素食者不但常掛病號,還容易「自覺不健康」,報告一發表旋即引起多方爭議,這是真的嗎?營養師仔細研究論文內容,提出四大反駁。

今年二月《PLOS ONE期刊》刊登一篇奧地利格拉茲醫學大學(Medical University of Graz)的研究,提出素食者不但比葷食者更常看醫生,罹患癌症、心肌梗塞和產生焦慮、沮喪等心理症狀的比率更是重度肉食者的2至2.5倍。經過台灣媒體報導,讓不少人對素食產生疑慮。

然而,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邱雪婷營養師仔細研究報告後,發現論文作者有以下反思:

1.首先,研究團隊並沒有使用問卷詢問受試者的飲食習慣,而是讓受試者自主判斷自己是屬於「純素者、奶蛋素者、魚素者、高蔬果葷食者、低肉葷食者和高肉葷食者」其中的哪一種,這可能導致結論偏差。

2.研究中所謂「素食者」其實涵蓋魚素者,不同於一般台灣人所理解的素食。邱雪婷認為,可能是西方對於「素食」的認知與台灣不同,也可能是扣掉魚素者後人數太少,所以將魚素者也納入素食族群。

3.由於採橫斷切面研究(cross-sectional study),並不能得知受試對象是因為素食的飲食習慣導致生病,還是生病之後為了某些健康因素,才成為素食者。研究結果只顯示兩者有關連,不足以判斷孰為因、孰為果。

邱雪婷也提出一項質疑,一般心血管疾病患者、糖尿病患者,如果選擇吃素,存活率較高,但也因此導致「吃素的人擁有慢性病者的比例偏高」。那是因為慢性病加上葷食,死亡率較高,無法反映至研究調查中。

邱雪婷說,真正完備並能呈現清楚因果關係的營養學研究,應該要找一群沒有罹患任何慢性疾病的健康族群,長年調查他們的飲食習慣,看身體健康狀況的變化,才能得知。

至於素食到底有沒有更健康?目前國內外皆有素食與糖尿病的相關研究,如邱雪婷也曾有一篇論文「Taiwanese Vegetarians and Omnivores: Dietary Composition,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FG」刊登於《POLS ONE期刊》,這個研究從4千多名台灣人中,經過詳細的飲食調查與健康檢

查,發現其中男性素食者患糖尿病的機率只有葷食者的一半,女性則只有四分之一。至於素食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,目前國外已有抱持正面看法的研究。癌症由於非常複雜,學界還在研究與素食的關聯。

邱雪婷也呼籲,民眾閱讀學術研究與新聞報導時,要有識讀能力,才能掌握最正確的健康觀念。

 

CM126  

錯誤觀念大糾察 讓吃素更健康

在全球人口節節高升的21世紀,素食能降低環境負荷;許多科學研究也指出,素食的確有益身體健康。然而,素食者跟採用其他任何一種飲食方式的人一樣,都需掌握幾項特定原則,不然可能在不知不覺之中弄壞了身體。

少吃素料
明明來到素食餐廳,怎麼在菜單上看到「素羊肉」、「甘蔗雞」?其實這就是傳統素食中常見的「素料」。台灣素食營養學會志工、目前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張依平說,素食加工業者依照既有的食物,模仿它的外觀、顏色和口感,讓民眾有熟悉感,進而願意購買,也讓剛轉換吃素的民眾,能更順利地走過過渡期。

但是,這些素料加工品很有可能是由豆類打成濃稠狀,再用黏著劑固定起來,並用色素調色,模仿牛排、魚排外觀的素食食品,含有高量的油、鹽,並用煎、炒、炸的方式,熱量飆高。因此建議民眾應該盡量少吃,改選不改變外型的料理。

 

低油、低溫烹調

減少使用提煉精製的油脂,如沙拉油、人造奶油、任何植物油等烹調,盡量從天然的食物,如:豆類、較好的核果及種子類(如腰果、杏仁果、核桃、芝麻等)中攝取適量的油脂。

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營養師曹琇惠說,素食者同樣應該多用清蒸、涼拌、水煮、燒、烤、滷、燉等方式,而少用油炸、芶芡、煎、糖醋、油炒,因為食物中的營養素很可能在高溫當中被破壞。

 

膳食纖維每日25至35公克為宜

一般以為素食就是多吃蔬菜水果,吃越多越健康,結果可能攝取過多膳食纖維,無法消化而造成腹脹感,也會影響鈣、鐵、鋅、葉酸的吸收。粗纖維又稱膳食纖維,存在於雜糧、玉米、豆類、青椒等食物中,口感較為粗硬,專家建議每日攝取約25至35公克最為恰當。

膳食纖維對人體有許多好處,它能加強腸胃功能。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由於質地較硬,吃的時候必定要小心咀嚼,其實對牙齒是一種有益的按摩和刺激。

然而,高纖維食物比較粗,難以消化、吸收,會加重胃的負擔,故孩子、胃腸功能較差、經常腹瀉的人不宜多吃。過量攝取纖維會影響一些礦物質的吸收,故宜適量補充礦物質及維生素。

 

以上文章取至健康達人網

 

arrow
arrow

    心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